潘幸孩:在我的世界里 唯有音乐与爱永恒
年少时,从教科书上读《雷雨》,心底荡漾着的是满满地激情和爱憎分明的青春时代。
年岁逐增,再看《雷雨》,逐渐知道了如何去看一个时代的潮起云涌,去感悟人生的真谛,也才知道了它是“中国话剧现实主义的基石”,中国现代话剧成熟的里程碑。
而今,歌剧版《雷雨》上演,这不但能带来新的艺术享受,细观歌剧《雷雨》创作前后,还能感受到不一样的人生故事。
重磅:歌剧《雷雨》温哥华即将上演
2017年12月13日,正逢《雷雨》作者曹禺先生诞辰一百周年,音乐会版的《雷雨》在曹禺出生成长的中国天津上演,好评如潮。
如今,中国天津歌剧剧院携手歌剧《雷雨》第一次走出国门到世界,将于6月22至23日在温哥华女皇小剧院公演,这将是一场艺术的盛宴。
作为曹禺先生最负盛名的代表作品,《雷雨》被视为中国戏剧的一座高峰,不但话剧版本常演常新,其他艺术门类的《雷雨》也频频出现。
而歌剧版《雷雨》则要将作者笔下的经典文本转化成音乐。全剧音乐采用了西方传统歌剧的创作手法,每个主要人物都有相应的主题,其中四凤等人物的主题还加入了中国民歌元素。
据悉,全剧以命运多舛的繁漪作为形象主体并精心挖掘,在其戏剧冲突的梗概基础上,着重运用音乐化的形式予以呈现。
追寻:歌剧《雷雨》的前世今生
“唐康年一生都对音乐有追求。为《雷雨》谱曲前后持续达30余年。《雷雨》走到今天,经历了三个不同阶段。因为这部剧集合了唐康年那麽多年的心血,也是他写的那麽多东西里我最爱的作品之一,所以我希望把它继续做下去,也希望能完成唐老师的夙愿。”
出师未捷身先死,长使英雄泪满襟。作品尚未完成,唐先生患病去世。
唐康年先生的妻子潘幸孩,毅然接过先生手中的棒,决定完成唐康年的音乐追求与梦想,把《雷雨》这个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文本转化成音乐,变成舞台版的歌剧分享给大家。
8岁开始学小提琴的潘幸孩,毕业后在歌剧院工作,长期和音乐打交道的她,拥有了长足的音乐感觉与艺术修养。而和唐康年先生一辈子的耳濡目染,先生创作歌剧《雷雨》的点点滴滴放佛就在昨天,潘幸孩对继续创作有了信心。
因为音乐,潘幸孩和先生唐康年厮守了一生;
因为有爱,潘幸孩圆满完成了先生唐康年未尽的歌剧《雷雨》创作。
揭秘:大胆尝试,圆梦歌剧
作为小提琴演奏家和小提琴教育家的潘幸孩,潜心创作歌剧《雷雨》,硬是把自己锻炼成了一名“编剧与作曲人”。
“我创作这个剧本的时候,就想一定要先打动自己才行,这样观众也才能体会到其中蕴含的情感。无论是什麽艺术,能触碰到别人心里的,大家才会有共情和共鸣。”
只有感动自己的东西,也才能感动他人。这是潘幸孩的创作之初衷。
在之前的基础上,潘幸孩对剧本和音乐作了很大的修改,包括故事的连接和音乐的连接。在创作期间,她废寝忘食,时间和精力几乎都投入在创作上。
2008年音乐会式的咏叹调《雷雨的故事》,因为只有咏叹调,所以为了实现将它变成歌剧的梦想,潘幸孩补上了喧叙调。如同话剧道白,而歌剧是不讲话的,宣叙调就代替了这方面的作用。在音乐编曲方面,她则采用西方传统歌剧的创作手法,为每个主要人物都配了相应的旋律主题,比如有留学背景的周朴园,是洋腔洋调的旋律;周萍、周冲、繁漪是西洋化的旋律;而四凤、鲁妈则是加入了中国民歌元素的旋律。将西洋音乐与中国民乐的结合,既体现了歌剧的世界性,也融合了中乐的特色,让世界各地的观众都能产生艺术的共鸣,被剧情深深的打动。
同时,为了让人物更加丰满,潘幸孩创作尝试了从不同角度来刻画角色,比如在周朴园身上有冷酷专制的资本家本色,但她在剧本中给了他柔情的一面,加入了周萍与周朴园的一段父子之歌,展示父亲慈爱一面,刚柔并济更打动人;周冲是个单纯无辜让人怜悯的角色,她也加了他与周萍的四重唱,表现兄弟间复杂微妙的感情。
让《雷雨》这部“中国话剧现实主义的基石” 作品以歌剧的形式在温哥华上演,让民族艺术走向世界,让多元文化在温哥华展现更大魅力,这是着名小提琴家兼作曲家唐康年的夙愿,如今,因为潘幸孩的缘故,梦想成真。
从剧本到舞台剧的上演,还深深的凝聚了导演、指挥、演出团队以及一大群幕后支持的友人的心血。
“在我的世界里,唯有音乐与爱永恒!” 歌剧《雷雨》演出在即,潘幸孩道出了自己此刻的心路历程。她就是这样一位率真、纯粹、伟大的艺术家:看似弱不禁风,骨子里却蕴含了沁人心脾动人心弦的震撼力量;听来自然优美的音乐,正是经历了风霜雪雨的洗礼而有了鲜活永恒的生命……
(金勉先生对此文也有贡献,特此鸣谢)
Comments